新材料产业作为湖南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我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的重要内容。太阳城集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对接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先进储能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省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的人才与技术需求,分别设置环境净化材料、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三个学科方向,在光催化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和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省内比较优势。本学科分别于2011和2018年被湖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应用特色学科,2022年被再次遴选为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根据第三方机构“青塔”发布的数据,本学科排名全国前13%,功能材料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与化工”入选学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建设点。
近五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突出党对团队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力完善教学科研平台的育人条件,持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基础日益雄厚、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团队建设,思政铸魂育新人。本学科将“支部建在学科上”,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团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科成员中党员教师占比88%,学科带头人担任党政要职,学科支部获评“全省高公司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建设《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釉下彩瓷、匠心醴陵”大学生社会实践研学团队,助力醴陵陶瓷产业发展,获共青团中央表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质量受赞誉。本学科率先探索和实践“一主线双驱动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地方新材料产业培养毕业生670名,其中约71%成长为企业技术核心与管理骨干;涌现中国电池百强企业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志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帅等优秀毕业生100余名,人才培养成效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广受社会赞誉。
引培结合汇聚人才,学科团队显实力。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2人,汇聚包括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荷尖”人才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8人,博士占比90.6%、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28%、具有行业背景者占比62.5%、40岁以下教师占比50%,光催化工程技术团队入选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并获长沙市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创新团队奖。
专注材料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水平。近五年来,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F=48.2)、Applied Catalysis B(IF=24.3)等本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5篇,其中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在新型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高容量环境吸附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领域产生理论创新。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30项、技术转让与成果转化8项,其中,气凝胶隔热材料,突破高性能纳米绝热复合材料“卡脖子”技术,学科成员创业创办湖南荣岚新材,其年产值超5000万元;动力电池用关键正极材料及其相关前驱体生产技术,助力湖南雅城新材等企业新增产值超20亿元。
协同创新搭建平台,教研条件强保障。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邦普循环等地方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在协同创新体制下共同搭建环境光催化应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环境与能源光催化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7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场地面积3000平米,拥有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仪器设备29台(套),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教学和科研条件优良。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学科影响得彰显。主办或协办“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lar Fuel”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9次,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7人次、应邀作学术报告6人次,先后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朱怀勇教授、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等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30余人次,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Wageh Swelm教授受聘为本学科“海外名师”,5名教师具备海外留学或访学等经历,选派1名博士生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先进材料加工工程实验室开展为期2年的交流学习。依据“Web of Science”的统计,本学科SCI论文引用超7000次,距离入围ESI全球前1%只差0.3个百分点,2名学科成员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学科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